九十年前的兰州街头瞬间线上配资平台网址
这是一组让人惊艳的历史照片。古老的旅馆旁,一辆辆大奔静静停放;农民们骑着马,神情从容地进入城市;河边,孩子们嬉笑玩耍,肆无忌惮地享受着童年的欢乐。整个场景透着温暖,令人倍感悠闲……
这恐怕就是1933年兰州居民的生活写照。黄河在城市之间蜿蜒流淌,造就了峡谷和河谷的独特地貌。在这些河谷地带,村民们修建了水车,开辟出一片片瓜田,种植丰收的粮食,饲养着牛羊,制作传统的羊皮筏子,修筑自己的居所……那时的兰州,似乎没有现代文明的冲击,街道宁静得让人心醉,仿佛一处世外桃源,令人向往。
展开剩余69%然而,实际上这个时期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安然无恙。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,甘肃正值最动荡的岁月。自然灾害与人为祸患频繁交织,军阀割据愈演愈烈,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。他们不仅要面临抓兵和征粮的困扰,还要忍受不断上涨的赋税和不断增多的苦难。外地游客们在这里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无法自拔。就在一年前,数名地方军阀还曾联手围攻甘肃省政府,闹着索要军费。在那个年代,兰州的人口不到十万(1933年仅有96009人),在南方大城市的庞大人口面前,显得格外渺小。
然而,兰州仍然有其独特的自豪之处,那便是黄河上游唯一一座坚固的铁桥,它将青海、宁夏、陕西、新疆、四川及内蒙古等地紧密相连。
在当时,尽管兰州的制造业相对较小,却并不完全落后。甘肃机器制造局仍然能够生产迫击炮和重型机枪,甚至刚刚铸造完成了一尊孙中山的红铜雕像。更为重要的是,当地的主要出口商品则以农业产品为主,包括水烟、大黄、羊皮和羊毛等。
便捷的交通网为商贸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,同时也成为了多个民族交往的重要通道,更是促进了多种文化交融的载体。兰州坐落在交汇点上,汇聚了黄河文化、青藏高原文化、丝路文化及黄土高原文化等多元文化,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。
尽管如此,人们的思想依旧显得保守和落后。外来的游客们评价道,这里仍然是关起门来“称王”的格局。兰州的城隍庙会是个特别隆重的盛典,城市中的各个善社争相诵经、献戏。然而让人忍俊不禁的是,明明已经到了民国时期,城隍庙中诵读的经文中竟然还包含了清朝的《康熙圣谕》。
这一组照片,记录了当年那些美好的瞬间,令人对历史产生了深刻的思考。我们应当感谢每一位摄影师的辛勤付出,让今人得以通过这些影像,窥见那个年代的点滴。
发布于:天津市